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实验教学 正文

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电视节目制作

作者:tarsier 发表时间:2007/07/10 10:14:58   浏览:
陕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
电视节目制作
一、         说明
(一) 课程性质
《电视节目制作》是播音与主持专业限定选修课中电视节目制作的主干课程,重点讲授重点讲授电视节目制作艺术和技术。如:电视时空结构,电视节目制作方式,电视节目制播流程,数字化时代的电视节目制作,电视画面的形成,电视画面的功能与结构,拍摄要点的掌握,景别的划分与分切以及摄像时如何实现,摄像三要素的确定,固定镜头的拍摄技巧,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,摄像时的机位设置,合理越轴的方法,各种环境下的拍摄技巧,演播室技术。电视节目画面编辑,镜头组接规律,镜头长度的取舍,镜头长度的确定,运动的组接,画面组接的剪接点,场景的转换,转场的方法。电视节目的节奏,影视作品的结构等。该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,除课堂理论讲授外,并配套相应的实验教学,实践性、操作性很强。
(二)   教学目的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不仅能全面掌握电视节目制作的理论知识,而且能熟练的操纵和使用摄像机和编辑机,并能自己动手完成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,为电视节目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(三) 教学内容
   第一部分:电视摄像
1、  电视节目制作概述
2、 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及制作流程
3、  数字化时代的电视节目制作
4、  电视画面的构成
5、  电视画面的功能与结构
6、  拍摄要点的掌握
7、  景别的划分与分切以及摄像时如何实现
8、  摄像三要素的确定
9、    固定镜头的拍摄技巧,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
10、 镜头的视觉功能
11、 摄像时的机位设置,合理越轴的方法
12、 电视节目制作与蒙太奇理论
13、 电视照明
    第二部分:电视编辑
1、    电视节目画面编辑
2、   镜头组接规律
3、镜头长度的取舍
4、镜头长度的确定,
5、运动的组接
6、画面组接的剪接点
7、场景的转换
8、转场的方法
9、电视节目的节奏
10、影视作品的结构
(四) 教学时数
本课程的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课总时数为72学时,其中课堂讲授36学时、实验36学时。另外还安排完成电视节目制作作业的时间,为每周两个下午,约54学时。
课时分配:“电视摄像概述”1课时;“电视节目制作方式及制作流程”1课时;“数字时代的电视节目制作”1课时; “电视画面的形成和电视画面的功能与结构”1课时;“取景与构图”1课时;“拍摄要点”1课时;“摄像三要素”2课时;“镜头的视觉功能”1课时;“运动镜头拍摄技巧”2课时; “轴线规律与机位的设置”1课时;“合理越轴的方法”1课时;“电视节目制作与蒙太奇”2课时;“电视照明”2课时; “电视节目编辑”1课时;“镜头组接规律”2课时;“镜头长度的取舍”2课时;“镜头长度的确定”2课时;“运动的组接”2课时;“画面组接的剪接点”2课时;“场景的转换”1课时;“转场的方法”2课时;“电视节目的节奏”2课时;“影视作品的结构”2课时。
(五) 教学方式
课堂讲授、课件演示、教材观摩、动手操作相结合;理论与实践相结合;学习与完成电视节目制作作业相结合。
第一部分:电视摄像
第一章:电视电视制作概述
电视的传播、再现与表现;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;电视节目制作的三个转变与三个过渡;目前数字化时代的几种不同格式介绍;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几种传输方式;电视节目的几种制作方式;电视节目的制播流程;数字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
教学内容:电视的传播、再现与表现;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;电视节目制作的三个转变与三个过渡;目前数字化时代的几种不同格式介绍;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几种传输方式。
实验:参观《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》和《电视演播室》,听教师讲解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过程。
考核要求:1.能准确的说出电视的传播、再现和表现功能。
2.熟悉目前数字化时代存在的几种数字格式。
3.熟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几种传输方式。
4.掌握电视节目的三种制作方式定义和构成特点。
5.掌握“多版制作”和“制播合一”的制作流程。
6.掌握数字时代电视节目的制作特点。
 
 
第二章:电视摄像艺术
第一节:电视画面
教学要点
电视画面的形成;“帧”;“扫描”;“同步”;“电视镜头”;“主体”;“陪体”;“前景”;“背景”。
教学时数:1学时。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电视画面的形成;“帧”的概念;“扫描”的概念;“同步”的概念;“电视镜头”的概念;“主体、陪体、前景、背景”的概念以及处理时的注意事项。
实验:复习上次实验的内容,并让学生拍摄一组镜头,要求时间码码连续、白平衡正常、主体突出,前后景搭配合理,陪体安排得当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电视镜头的概念。
2.掌握“主体、陪体、前景、背景”的概念以及处理时的注意事项。
3.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。
 
第二节:取景与构图
教学要点
取景、景别;构图、静态构图、动态构图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“取景”的概念;悦目的分截高度;“构图”的概念;电视画面的构图特点;基本构图方法;“黄金分割法”的概念;构图时应注意的问题;“净空高度”的概念。
实验:让学生拍摄一组各个不同对象、不同景别的镜头。要求分截高度合理,净空高度适当,构图新颖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“取景”的概念;“景别”的概念;悦目的分截高度。
2. 掌握“构图”的概念;电视画面的构图特点; “黄金分割法”的概念;构图时应注意的问题;“净空高度”的概念。
3.通过实验验证教学内容,并学会合理的取景和构图,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。
 
第三节:拍摄要点和摄像三要素
教学要点
    拍摄要点:平、稳、匀、清、准;摄像三要素:摄像方向、摄像距离、摄像角度。
教学时数:3学时;实验每人6学时。
教学内容:摄像时如何做到拍摄的电视画面平、稳、匀、清、准。摄像时如何确定摄像方向、摄像距离、摄像角度。
实验:第一个环节:让学生拍摄一组固定镜头,要求画面横平竖直,不能晃动,图像清晰。教师根据学生拍摄的镜头进行讲评。
      第二个环节:让学生拍摄一组运动镜头,要求镜头运动的速度要“匀”,落幅要“准”。教师根据学生拍摄的镜头进行讲评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拍摄要点的基本要求,镜头的拍摄要做到平、稳、匀、清、准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学会在拍摄现场选择摄像三要素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通过实验体会拍摄要点,提高摄像基本功。
 
第四节:镜头的视觉功能
教学要点
摄像机的光学系统;镜头的光学特征;聚焦与景深;跟焦点;移焦点。
教学时数:1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摄像机的光学系统:中性滤色片、色温滤色片,镜头的变焦倍数;镜头的光学特征:焦距、视觉、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;聚焦与景深:聚焦的概念、聚焦的方法;景深的概念;跟焦点、移焦点的概念与方法。
实验:改变摄像机的中性滤色片,让学生观察图像亮度的变化;改变摄像机的色温滤色片,让学生观察图像色彩的变化;改变镜头的焦距让学生观察图像景深的变化;练习虚实变化—移焦点镜头的拍摄方法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中性滤色片和色温滤色片的功能与作用,学会在不同条件下使用合适的滤色片。
          2.掌握聚焦和景深的概念,学会正确焦聚的方法。
3.掌握不同景深要求下各种镜头的拍摄方法,学会合理利用变焦镜头。
          4.掌握移焦点的方法与技巧,学会移焦点镜头的拍摄。
 
第五节:运动摄像
教学要点
运动摄像的特点;运动摄像的类型;运动摄像的要求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运动摄像的特点;运动摄像的类型;推镜头的拍摄技巧;拉镜头的拍摄技巧; 
摇镜头的拍摄技巧;移镜头的拍摄技巧;跟镜头的拍摄技巧;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。(各种运动镜头的课件展示。)
实验:分两个单元:第一个单元,练习拉镜头、摇镜头、移镜头和跟镜头这些对聚焦要求不高的镜头的拍摄。第二个单元,练习推镜头和一个人物从远处走来,镜头始终保持近景的拉镜头这种对聚焦要求很高的镜头的拍摄方法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推、拉、摇、移、跟和综合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与技巧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掌握聚焦的方法和技巧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通过实验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彻底掌握各种运动镜头的拍摄技巧。
 
第六节:轴线规律与机位设置
教学要点
轴线规律;三角形原理;外反拍;内反拍;平行机位;直角机位;共同视轴;越轴的方法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轴线规律:方向轴线、运动轴线、关系轴线;三角形原理与两人对话的机位设置:外反拍机位;内反拍机位;平行机位;直角机位;共同视轴;越轴的方法。(各种机位的课件展示。)
实验:拍摄两人面对面谈话的镜头,练习外反拍机位、内反拍机位和平行机位拍摄方法与构图要求。并让机器越过轴线到另一侧去拍摄,让学生认识越轴的后果。
考核要求:1.牢记轴线规律,学会在各种条件下的机位设置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掌握外反拍、内反拍的方法与技巧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掌握合理越轴的方法。
 
第七节:电视摄像与蒙太奇
教学要点
摄像中的蒙太奇思维;蒙太奇的表现形式;蒙太奇句式在摄像中应用;长镜头—镜头内部的蒙太奇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摄像中的蒙太奇思维;蒙太奇的表现形式与镜头拍摄时蒙太奇思想;蒙太奇句式在摄像中应用;怎样利用蒙奇的时空结构处理现实时空;长镜头—镜头内部的蒙太奇。
实验:综合练习,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节目,全面掌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蒙太奇理论的实质,学会在摄像中合理的分切镜头。
2.熟悉蒙太奇的时空结构,学会在摄像中处理时空。
3.通过拍摄电视节目,提高摄像技术。
 
第三章:电视照明
教学要点
几种常用灯具;照明中的基本光线;基本布光方法;光线应用实例;虚拟演播室及其光线处理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几种常用灯具:聚光灯、散光灯、效果灯、三基色泠光源、电脑灯等的性能介绍;照明中的基本光线:主光、辅助光、轮廓光、背景光、装饰光、顺光、效果光、顶光、眼神光、脚光的功能与作用;基本布光方法:三维照明法、普遍照明法、分区照明法;光线应用实例;虚拟演播室及其光线处理。
实验:教师讲解、示范。学生进行布光实践
考核要求:1.熟悉各种灯具的性能和用途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掌握布光的方法,学会布光。
 
第二部分:电视节目编辑
第四章:电视画面编辑
第一节:电视编辑与蒙太奇
教学要点
镜头与蒙太奇;镜头的特性;镜头组接的规律。
教学时数:3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镜头与蒙太奇;镜头的特性:记录性、不确定性、选择性;镜头组接的规律:逻辑因素、相似因素、缓冲因素;
实验:线性编辑系统介绍;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练习
考核要求:1.掌握组接规律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熟悉线性编辑系统的性能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掌握组合编辑和插入编辑的操作方法。
 
第二节:镜头长度的取舍
教学要点
景别的作用;镜头长度的确定;
教学时数:4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景别的作用;景别与镜头长度;镜头长度的确定:内容长度、情绪长度、节奏长度;
实验:动态编辑练习;慢动作、快动作的编辑方法;配音的方法;配解说的方法;
考核要求:1.熟悉景别与镜头长度的关系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掌握镜头长度的取舍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掌握慢动作、快动作的编辑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 4.掌握配解说、配音乐的方法。
 
第三节:运动的组接
教学要点
画面主体运动与镜头组接;镜头外部运动与镜头组接。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画面主体运动与镜头组接:静接静、动接动、静接动、动接静;镜头外部运动与镜头组接:静接静、动接动、静接动、动接静。
实验:非线性编辑系统介绍;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编辑理念;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编辑方法。
考核要求:1.掌握运动组接的技巧和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熟悉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性能。
          3.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编辑方法。
 
第三节:画面组接的剪接点
教学要点
剪接点的概念;画面剪接点;声音剪接点;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剪接点的概念;画面剪接点:动作剪接点、情绪剪接点、节奏剪接点;声音剪接点:对话剪接点、音乐剪接点、音响剪接点。
实验: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特技的制作方法。
考核要求:1.熟悉剪接点的概念,掌握剪接点的选择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 2.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特技的制作方法。
 
第四节:画面方向性
教学要点
画面方向的规律;轴线规律;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画面方向的规律:拍摄方向决定画面方向;轴线规律:主体运动轴线、人物方向轴线、人物关系轴线、双轴线和多轴线的处理。
实验:1.掌握画面的方向性原则,在编辑时正确处理轴线问题。
2.掌握非线性编辑系统中“画中画”的制作方法。
3.掌握特技制作中“关键帧”的操作方法。
 
第五节:场景的转换
教学要点
场景划分的依据;技巧转场的方法;无技巧转场的方法
教学时数:2学时;实验每人3学时。
教学内容:场景转换的视觉心理要求;场景划分的依据:时间段落、空间段落、情节段落;技巧转场的方法:淡入淡出、叠化、划像、翻转画面、定格;无技巧转场的方法:出画与入画、两极镜头转场、特写转场、同景别转场、挡黑镜头转场、同一主体转场、相似体转场、运动镜头转场、主观镜头转场、空镜头转场、逻辑因素转场、地点转场、声音转场。
 
转场的方法”2课时;“电视节目的节奏”2课时;“影视作品的结构”2课时。
 
 
 
教材及参考书目
 
1、  任金洲  高波 ,《电视摄像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2000年第1版
2、  苏启崇,《实用电视摄像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2000年8月第1版 2002年8月第4次印刷
3、  李思维  咸彦平,《电视摄像技术》 电子工业出版社,1993年10月第1版。
4、  武海鹏,《电视制作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,2001年5月第1版 2002年8月第2次印刷
5、  孟群 伍建阳《电视节目制作技术》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2000年1月第1版 2002年10月第4次印刷
6、  张歌东,《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2000年1月第1版 2002年10月第4次印刷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分享到:
最新资讯